主页 > 书法家 > 阴波

阴波

2000-01-01 00:00:00

艺术家名称:阴波 艺术家登录号:171026 共点击2448829

阴波,1960年生于济南长青,字愚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兼职教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地域文化研究发起人、主导老师,济南市作家协会顾问,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徐志摩研究专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院长。

阴波:在秦篆汉隶中耕耘的“愚夫”

我与阴波先生的交往,源于一次采访。那是2005年的夏天,在济南长清大学城不声不响地干了两年后,终于开禁能采访这个在山东省前所未有的大规划、大拆迁、大投入、大建设的“四大工程”。当时我奉命采访大学城建设中最棘手的基础工作——拆迁。我在见他前的准备工作中得知,43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23个整建制的行政村,数万名农民搬迁,两年之内,干净利索地完成,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这让我觉得有些写头儿。采访前,心里勾画了他的形象:五大三粗、声若宏钟,一身的霸气。他坐在我面前,谈他独创的拆迁工作的方法和实施的过程,谈农民对工作的支持,谈对农民安置的设想,对赔偿资金的管理,对今后农民的保障,对新型安置区的管理。因为无前迹可循,这一切都得有设想和合理的政策制定,必须符合搬迁农民的切身利益。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说话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疾不缓,神情不卑不亢。气质中透着自信和儒雅。刹那,我改变了对基层干部的印象。我采写的《7000人搬迁静悄悄》面世后,他在食堂宴请我。双手举起盛满稀粥的大腕,说自己从不喝酒,以粥代酒。俩人举碗相碰,吸吸溜溜地喝了一大口。我说,这么大的工程,这样难度的拆迁,你干得这么漂亮,说明干基层工作,真的是有些学问的。这时的书记官,给我露出了一点儿文人的性情,仰脖又喝了一大口粥,模仿着梁启超的口吻:“兄弟我没什么学问。”然后顿了顿,一笑:“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更多的知道他是“有些学问”的乡镇干部,是在半年后。在他主政的崮云湖办事处辖区内的北大山上,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遇难处,阴波先生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辑部合作,组织并主持了徐志摩纪念活动。著名诗人牛汉亲题碑名,《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诗刊》副主编林莽、著名诗人食指,国内知名诗人诗评家100余人见证了这一当年度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件。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其实,别说济南人,即便是住在这座山附近的人,也未必知道75年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诗坛风云人物陨落在这座不起眼的山坡上。从此,北大山,因这位诗人而有了文化和名气。以后,他经常将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句发给我欣赏,展示他的逸兴趣味。2010年,他在杭州参加一个全国培训班,闲暇独游西湖行至苏堤,一时心血来潮,随口吟出四句:苏堤怀思苏和仲,孤山对接孤游人,西冷临风西子湖,烟锁夕阳烟雨中。回到住处,意犹未尽,又写下散文《杭州的温润》刊登在济南日报。不知情的人以为作者是地道的杭州人。

阴波先生的学问,伴随着从政之路且行且显露。2007年,他调任历城区工作。每天,他从办公楼上可以看到华不注山。每次眺望都会觉得情愫蕴生。后来,他第一次登上华不注山,即赋一首七言:遥望华山今登临,十步一景仰古今,西看齐烟化群峰,东送黄河逶迤行,稼轩放词颂家乡,松雪舒笔忆故城,一二之处悟玄妙,华阳宫前望河清。从此,历城区的历史和文化被他更多地挖掘和传播。担任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期间,极力推动了辛弃疾文化的研究在诗、书、画等领域全面展开。出于从年轻时就对华不注山的文化感召力的敬仰,阴波先生多次考察并研究历史资料,终于在2011年完成了长篇散文《齐烟韵远说华山》。文章在许多报刊上发表,并由线装书局发行单行本,成为当代吟咏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扛鼎之作。

知道阴波先生在书法领域“有些学问”,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他比较欣赏我写的那篇关于拆迁的长篇通讯,所以每每有机会就传播我的拙作。一次他的雅友聚会,有人向他求字。当时,我也凑热闹向他索字。并给他出题:给我写字,不能抄袭古人诗句,别人用过励志名言。最好是对人画像,独创词句。当时他笑言,你这是考我呐。饭后,我正在午睡,手机提示音响,打开手机,阴波先生的信息传来:午后小憩,醒来脑中涌出两句,窃以为颇合你的丰采,云:冷水烹茶茗味自品,青竹焚香趣博识嚼。我会心一笑,前八个字,是他对我性情的认知。后面的字,我学识不够,不敢认领。他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弟。很快,一幅极具汉韵的隶书书法作品就挂在我的墙上。从此,我开始了解阴波先生在书法领域耕耘的故事。

说来也是一个机缘,他公开面世的第一幅书法作品,是应用所逼。那是在本世纪初,他任职长清区马山镇。当时的马山道路曲折狭窄,经济落后。他别开蹊径,推动马山的旅游开发。当时的马山有一个独特的资源:1959年当地群众响应植树造林的号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马山45-60度的山坡上,用上百万棵柏树,植下“毛主席万岁”的巨幅植物标语。阴波先生的人文情怀促使他做了一件大事——申报世界基尼斯纪录并成功获准。为了让世人认识这一奇观,他动议建造一座观山亭,将基尼斯证书刻石纪念。亭子尚未竣工,才发现发现这是给自己出了难题:有了石碑,就要有说明的跋文。有了亭子,就得撰写楹联。请名人撰文书写,还得花钱。有人出主意,阴书记对文化和书法有长期研究,不如自己动手。他自嘲:“蜀中无大将,寥化做先锋”,只好临阵磨枪,现学现卖,跋文书就,又请朋友中的专家对山联润色。终于挥就:东泰西河长城如苍龙盘踞,南鲁北齐一山似骏马奔腾。他说,自己的书法以这种方式第一次面世,完全是被“逼上马山”。

因为长期忙于基层工作,根本无暇系统练习书法。后来在机关工作,工作有了节奏,晚上也有了自己的时间,他才得以沉浸在秦篆汉碑中,羡西狭(颂)、拜礼器(碑)、摹鲜于璜、追张迁(碑)、逸汉简。然后上溯石鼓猎碣、泰山刻石,近效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他说,虽以此,终是难逮呀。这期间,他多次组织群众性书法展览。尤其是2010年发起并连续三年承办了济南书法临帖展。不仅有各区县书法爱好者的作品,还吸引了河南、浙江、江苏、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来稿每期都逾四五百件,由此带动了广大书法作者重视传统临帖的学习,为全市书法创作水平提升奠定了一定基础。

阴波先生的书法作品有个特点,不纠结于抄写唐诗宋词,虽然写的不多,但是性情使然,他每次为满足朋友索字要求,都是对人的形象和所从事的事业高度概括后,遣词造句,形成画像,并为之书写。这种真正的创作,与他的隶书相互呼应,成为他的书与文的一大特色。近期他为山东大学民俗学专家张士闪教授量身打造的一幅长联不禁让熟悉张教授的人拍案:蓄梁山须,站梅花桩,循义化而为道,吃庄户饭,讲村里事,沿俗以成乎礼。一次闲谈,我问阴先生,你总是善于利用人文地理给别人造句,是否给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撰个联?他随即拿出一个书袋,上写两行联句:,古卢启蒙洪楼戏墨,云湖临水华阳看山。小篆书写,把他在长清生长、生活、工作起始,到历城工作、事业发展的轨迹,16个字精准概括。那小篆书体,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均匀,外表静谧,内含舒缓的节奏和韵致。

原来,阴先生在长年临习隶书的同时,发现隶书的无法之法方为大法,要写好隶书,必须追溯它的源头篆书。从篆书的书写中,才能解决隶书的中锋用笔。再回到隶书时,才能扎实推进。因为隶书和篆书互为基础,无法分开。这样的认识,让阴先生的篆书自成一体。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张继先生看到他的篆书作品后评价:你的篆书是国家级水平!对于跟随了十多年的书法导师如此高的评价,阴先生却不敢应承下来。他说自己的书法还是不行,因为长期担任领导工作,没有时间系统地临摹古帖,而书法与性格、胸怀、经历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他一直存以敬畏之情,以致恩师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在担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向他约稿时,他只有请教,从不做嗟来之事。尽管别人对他的诗、书、文的功底十分赞赏,但是他总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自己很愚钝。所以,他给自己刻了“愚夫”的印章,每每在书法作品上落款。

阴先生认为,为了发表作品或者应邀为朋友而做的作品,受到了外部因素干扰,是一种非自然状态的书写。而为了抒发胸怀的书写,才是自然状态的书写。自然状态是书家在人书俱老,无名利诱惑的时候的书写过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瑞先生评价阴先生的书法为“清,健,雅,正”。他解释说,清与浊相对,有澄澈,洁净,淡远之意,于书法则为运笔娴雅,结字精严,谋篇合度,了无尘俗习气。健,自古被奉为天道运行的规则,寓刚劲,恒久之意,于书法则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阕”,有刚健婀娜,骨力洞达之美。雅与俗相对,即高尚美好之意,于书法则应文辞清丽,点画精纯,取舍合宜尚书卷气,山林气。孟子的浩然之气,即为正气,于书法而言则有不偏不倚,合度执中之意。看过王瑞先生的评语,再对照阴先生的作品,我以为然。对于阴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中常用的“愚夫”的称谓,我不以为然。我知道, 无论诗、书、文,阴波先生还是“有些学问”的。

作品赏析

【点击查看大图】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上一篇:张家祥
下一篇:吴凤台
    人气排行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